中流砥柱的成语故事


中流砥柱

拼音zhōng liú dǐ zhù

基本解释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。比喻能在艰难环境中起支柱作用的个人或集体。中流:河流中央;砥柱:黄河三门峡东的石山。

出处春秋 齐 晏婴《晏子春秋 谏下》:“吾尝从君济于河,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。”


中流砥柱的典故

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丞相。当时齐景公手下有三个勇士,公孙接、田开疆、古冶子,号称“齐国三杰”。有一次,他们三人坐着说话,晏婴从他们面前走过,他们傲慢非常,谁也没有站起来行礼。晏婴对齐景公说:“我听说明君手下的勇士,上有君臣之义,下有长幼之礼,内能除暴,外能抗敌。现在主公手下的三个勇士,上无君臣之义,下无长幼之礼,内不能除暴,外不能抗敌,恃功自傲,这是国家祸乱的根源啊!我看该把他们除掉。”齐景公说:“可这三人勇猛异常,且家势庞大,既没人能抓得住,也没人能杀得了。”晏婴想了想说:“主公可派人送两个桃子给他们,就说赐给最勇敢的两个人。”

这一天,三位勇士被请到王宫外,使者送来两颗桃子,并对他们说:“使臣送来两个桃子。国君觉得你们三人功勋卓著,只有你们三个人才配吃这样的好桃。可惜只有两个,你们何不论功吃桃呢?”说完,放下桃子便出去了。

公孙接率先说道:“我曾陪国君出去打猎,第一次杀死一头野猪,第二次杀死一头猛虎。别人无法跟我比,我应该有资格吃一颗桃子吧?”于是他就拿了一颗桃子。田开疆说:“我率领军队几次打败进攻齐国的敌人,我大概更有资格吃一颗桃子吧?”于是他也拿了一颗桃子。古冶子一看,横眉立目地站起来说:“我曾经为国君驾着马车渡河,一头巨鼋(yuán)咬住了马腿,钻进河中间急流的砥柱之下。在这紧要关头,我纵身一跳,潜入水底,逆流行百步,顺流漂了九里,才杀了巨鼋,救主公脱了险。难道我不比二位更有资格吃一颗桃子吗?”说着便“唰”地一声拔出宝剑。

公孙接和田开疆感到十分惭愧,公孙接说道:“我的勇敢不如你,功劳也不如你。但我却居功恃勇,毫不谦让地拿了一颗桃子,是贪功的小人。但我不是懦夫,敢作敢当。”说完交出桃子,拔出剑自杀了。田开疆也一声不响地交出桃子,拔剑自杀。古冶子看着两具尸体和两颗桃子说:“我们三人本来亲如兄弟,现在为了争这两颗桃子,你们两人都被我逼得自杀了。我如果独活,是不仁;我自吹自擂而羞辱勇士,是不义;知道自己做错了事还不肯死,就是不勇。”他把两颗桃子放在两具尸身上,也举剑自杀了。使者回宫向齐景公报告:“三个人都死了!”齐景公长叹一声,下令将他们厚葬。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中流砥柱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鬼怕恶人 旧题宋·苏轼《艾子杂说》:“王曰‘前人已不住矣,又安敢祸之?’艾子曰:‘真是鬼怕恶人也。’”
残花败柳 元 白朴《墙头马上》第三折:“休把似残花败柳冤仇结,我与你生男长女填还彻,指望生则同衾,死则共穴。”
说雨谈云 元·汤式《赏花时·送友人观光》套曲:“弄柳拈花手倦抬,说雨谈云口倦开,须发已斑白,风流顿改。”
志满意得 宋 陆九渊《与刘伯协书》:“当无道时,小人在位,君子在野,小人志得意满,君子阨穷祸患,甚者在囹圄,伏刀锯、投荒裔。”
臭名远扬 《宋书 刘义真传》:“案车骑将军义真,凶恶之性,爰自稚弱,咸阳之酷,臭声远播。”
坏法乱纪 西汉 戴圣《礼记 礼运》:“故天子适诸侯,必舍其祖庙,而不以礼籍入,是谓天子坏法乱纪。”
废书而叹 《史记·孟子荀卿列传》:“太史公曰:余读《孟子》书,至梁惠王问‘何以利吾国’,未尝不废书而叹也。”
自食其果 茅盾《〈呼兰河传〉序》:“除了因为愚昧保守而自食其果,这些人物的的生活原也悠然自得其乐。
慷慨悲歌 晋 陶潜《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》:“慷慨独悲歌,钟期信为贤。”
困而不学 《论语·季氏》:“生而知之者,上也;学而知之者,次也;困而学之,又其次也;困而不学,民斯为下矣。”